联系电话0551-64269152

百家论道

TAOIST VIEWPOINT

安徽省道教协会
首页 百家论道
百家论道

皖风道韵育和合 文化薪火传担当 参加“皖风道韵•和文化”主题实践活动感悟

14/04/2025

皖风道韵育和合 文化薪火传担当

毕生富(淮南寿县道教协会)


三天的学习中,六尺巷“让他三尺”的谦和礼让、授课专家对“和”文化的深度剖析,以及爱国主义实践课程中的亲身感悟,让我深刻体会到:安徽文化中“和合”智慧与“爱国担当”的精神,不仅是地域文明的瑰宝,更是构成中华文明绵延千年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我将从三个角度来与大家分享我的学习感悟:

一、和合之道:从文化根脉到时代价值

道教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根系,其思想中“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与“家国同构”的价值观,正为新时代道教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丰厚滋养。

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揭示了个人与国家的命运共鸣;全真教“入世济民”的实践,则将修道境界升华为家国情怀。这种精神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印证:长春真人丘处机西行万里劝止成吉思汗杀戮,以道家的悲悯化解战争之痛;而在当代,我们同样见证了邓稼先这样的“铸剑者”,隐姓埋名28年研制国之重器,以科技力量捍卫山河,还有黄大年教授放弃海外优渥生活,带领团队攻克深地探测技术,用生命践行“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的誓言,他们都在用实际行动证明:当个人理想与民族大义和合共生,便能迸发改天换地的力量。

二、文化自信:以传统智慧照鉴未来之路

漫步安徽大地,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交融令人振奋。在桐城六尺巷,青砖黛瓦镌刻着“礼让三尺,德润千秋”的智慧;在合肥科学岛,量子实验室里青年学者们以“格物致知”的精神探索未知。这种古今交响,恰如敦煌飞天壁画与天宫空间站的隔空对话:一个用艺术描绘宇宙遐想,一个用科技丈量星辰大海,共同诠释着中华文明“知行合一”的追求。

更令人动容的是,越来越多年轻人正以行动传承文化根脉。他们既能在终南山寻访文化古迹,也愿像王继才夫妇守护开山岛三十二载,让五星红旗在孤礁上永远飘扬。这些选择背后,是文化自信与爱国情怀的深度融合。

三、使命担当:以中国化实践赓续文化薪火

作为新时代青年教职人员,我深切认识到:道教的发展必须扎根中华土壤,若脱离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方向,便如《道德经》所言“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终将失去生命力。

我们这一代人生于斯、长于斯,肩负着双重使命:既要深入挖掘道教经典中“修身齐家治国”的智慧,更要将“爱国爱教”的理念转化为具体实践。例如,将道观山门化作爱国教育窗口,设立文化长廊,展示道教护国经典;将《道教典籍中的家国思想》作为一项长期研究课题,开办研学班或专题讲座;运用“和合共生”的思想,建设道观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建立道观的玄门义工团,参与社区志愿服务,让“济世利人”精神在基层治理中发挥出实践意义。通过不断深入挖掘与探索,我们便能够结合实际情况,明确适合自身宫观推广的具体路径,进而积极开展相关工作,并持之以恒地推动其发展。

《周易》有言:“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当每个中国人以文化自信筑牢精神根基,当千家万户的“小和合”汇聚成民族的“大和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将在传统与创新的交融中,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

正如六尺巷牌坊上“礼让”二字历经风雨仍熠熠生辉,新时代的我们,更要以行动证明:中华文化不仅是博物馆里的遗产,更是照亮未来的火种!

Copyright©2022 安徽省道教协会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2022014832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皖(2022)0000002 皖公网安备34010302002412号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蒙城北路正丰写字楼3楼

电话:0551-64269152

邮箱:ahsdjxh@163.com

网址:www.ahsdjxh.org.cn

扫一扫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