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0551-64269152

百家论道

TAOIST VIEWPOINT

安徽省道教协会
首页 百家论道
百家论道

尚中贵和 善解能容

14/04/2025

尚中贵和  善解能容

李贤洲(金寨迎水观)


在新时代的新征程上,中国式现代化正以稳健的步伐向前迈进,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道教作为中国的本土宗教,自古生长在中华大地这片沃土,其文化内涵自然而然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教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步入新时代,我们道教特别重视开展道教文化的整理和研究,大力弘扬道教优秀文化,积极阐扬道教思想精华,赋予新的时代精神,增添新的时代价值,促进道教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挥着正能量。

习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这些都是中国传统的和谐文化,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精神财富。习总书记莅临安徽省桐城市六尺巷,六尺巷的故事生动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和谐”理念。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选择了以大局为重,以和为贵,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高尚情操。这种和谐精神,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它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相互尊重、理解、包容,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环境。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道教是一种伦理道德型宗教,重视自律修持,深信天道承负,倡导“诸恶莫做,众善奉行”。长期以来,道教的道德伦理思想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如太上道祖老子:虚怀若谷、宽容谦让的思想,恬淡素朴、助人为乐、反对争名夺利的思想等。正是这种道德思想的阐扬,形成了中华民族开阔的道德文化襟怀,使中华民族古老的道德文化能够经久不衰。道教的这些传统美德,是道教徒道德、人格修养的自我完善,也是一种道德操守的自我修持,对于当前增强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都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对于引导民众和道教信徒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自觉履行家庭责任和社会担当,对于推动全社会形成讲文明、树新风、重诚信、作奉献的良好风尚,也将起到了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道家所重视的“和”,有太和、有中和、也有保和等。何谓太和?何谓中和?《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冲者,中也,阴阳相冲调和均衡,谓之“中和”。故《太平经》云:“元气有三名,太阳、太阴、中和。形体有三名,天、地、人。天有三名,日、月、星,北极为中也。地有三名,山、川、平土。人有三名,父、母、子。治有三名,君、臣、民。欲太平也,此三者常当腹心,不失铢分,使同一忧,合成一家,立致太平,延年不疑矣!”是说要想做到天下太平,就必须调和三气,不偏不跛,合为一家。并认为“三气合并为太和也,太和即出太平之气。断绝此三气,一气绝不达,太和不至,太平不出。”其中在三气之中,《太平经》尤重“中和”,认为阴阳者,要在中和,中和气得,万物滋生,人民和调,天下太平。《太平经》中的这种“中和、太和、太平”思想,深刻影响中国治世千余年。比如:故宫的大殿称为“太和殿”,也说明了古代帝王对天地人和、天下太平的美好愿望。所以所谓太和,即为太阴、太阳、中和三者之和,也就是天地人的整体和谐。四时有序、风调雨顺、万物并作、天下太平谓之太和。狂风骤雨、旱涝不均、万物凋零、百姓流离等灾害谓之天地失和。三气之中,人得中和之气,中和则为人道之和、人性之和。《中庸》有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喜怒哀乐是人的情志,人的情志没有产生之时,叫做“中”也就是人之性。可是人又不可能没有情志,有了情志就要有所发作,只要能做到适度,就叫做“和”。喜怒哀乐是人之常情,“中”是人之本性,“和”就是保持人性情的平和。有了情志不发作固然伤害身体,过分发作将会更加伤害身体,君子与小人的分别之处就在这“中和”二字,所以孔子说“温良俭恭让”是君子之行,也谓之中和。但是如果有人能够做到不受情绪的影响,始终保持清静无为的本性,那就是神仙、圣贤一流的人物了。所以所谓中和,就是要人在修养处世上做到持守中道,无过无不及。今天的人们,在经济大潮的裹挟,都在身不由己的往前冲,没有“不及”的问题,只有太过的问题。如何避免“太过”呢?太上道祖老子:认为要把握三点,即去甚、去奢、去泰。所谓“甚”,就是过份的意思,在人际交往中要保持中正平和,既不能过份谦恭,巧言令色,也不要过份矜持,傲慢放诞;既不要过于亲昵,也不可过于疏远,做到君子之交淡如水。所谓“奢”,就是奢华的意思,告诉我们生活、饮食、起居等方面要节俭,不可奢靡浪费。所谓“泰”,就是达到了极端,故有:“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之说。只要做到凡事适可而止,不可强执强为,保持性情的平和,达到体内的阴阳平顺,谓之保和,保全性情的平和,以善养中和、追求太和。

习总书记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指出: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启迪我们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道教悠久而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思想为基。我们道教早期提出了“助国”、“保国”主张。如《太平经》卷四十八《三合相通诀第六十五》谓修道者当“助国得天心”;《太平经》卷九十一《拘校三古文法第百三十二》则说:“天乃与德君独厚,故为其制作,可以自安而保国者也。”这里的“助国”、“保国”表示以某种方式来帮助国家治理,或者保护国家安全,其前提就是爱国,因为只有具备爱国主义思想情感才能产生爱国行动。爱国主义不仅表现为“助国”、“保国”,而且表现为“佐国扶命”。《老君音诵诫经》中说:“老君曰:吾汉安元年,以道授陵,立为天师之位,佐国扶命。”其中所谓“道”即正一盟威之道,指出正一盟威之道是以太上老君传授给张陵祖天师为肇始的。而“佐”即辅佐,“佐国”就是辅佐国家治理,“扶命”即扶持国家命脉的延续。既然要辅佐国家治理与扶持国家命脉延续,其行为也就蕴含着爱国情感,没有爱国情感,不可能有“佐国扶命”的实际行动。意味着以实际行动保卫国家安全,一方面表现为精神力量的发挥,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危难之际以实际行动为国分忧。把爱国主义与追求国泰民安、太平盛世的社会理想,与道合真的终极理想紧密联系起来,成为我们道教徒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来实践自己的爱国情感和爱国思想。道教的这些爱国思想和传统,是道教优秀文化,彰显着绵延不断的爱国精神和情怀。传承着道教爱国的优良传统,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凝聚中华民族精神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挥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道教中的“和文化”与爱国主义教育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促进的关系。通过深入挖掘道教中的“和文化”资源并将其融入爱国主义教育中,可以进一步丰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和形式,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也有助于推动道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Copyright©2022 安徽省道教协会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2022014832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皖(2022)0000002 皖公网安备34010302002412号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蒙城北路正丰写字楼3楼

电话:0551-64269152

邮箱:ahsdjxh@163.com

网址:www.ahsdjxh.org.cn

扫一扫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