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0551-64269152

百家论道

TAOIST VIEWPOINT

安徽省道教协会
首页 百家论道
百家论道

“和”文化的一点思考

14/04/2025

“和”文化的一点思考

   韩明恩(滁州太神宫)


今天,我有幸能与各位齐聚一堂,共同参加2025年安徽道教界“皖风道韵•和文化”体验活动。这不仅是一次思想的交流,更是一次信仰的升华,一次文化自信的体现。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的一些拙见。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尚“和”的民族。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故事以其独特的魅力穿越时空,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从曾子避席、孔融让梨到公车让座、车让行人,谦和礼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流淌在中华民族血液中的温润气度。“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后人在感慨大学士张英举重若轻的谦让气度时,其实也不能忘记窄巷之争变宽巷美谈是矛盾双方各让一步的结果。

六尺巷的故事,表面上看是两家地界之争的化解,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与价值观。六尺巷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力量不是来自争强好胜,而是来自包容与退让,是源于一种宽厚、豁达和对人对己的体恤与善意。

这与我们道教的核心思想——“贵柔守和”、“无为而治”高度契合。《道德经》有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道德经》中还有言:“柔弱胜刚强”、“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水,看似柔弱,却有润泽万物的力量,水看似羸弱,却能穿石。它不争高下,包容天地;它无欲无求,却能化解坚刚。这正是“和文化”最本质的体现。

人若懂得谦和,反而能化解矛盾。张英没有以权势压人,而是以柔克刚,最终让对立变为和谐。同样,真正的智者不是消极避世,而是在行动中保持不争的心态。张英并非无所作为,而是以更高明的方式——退让,来解决问题。  

六尺巷故事中的两家,不是比谁更有权势,也不是执意争个对错,而是双方各退一步,心怀善念,化解纷争,成就了邻里和睦,成就了后人传颂的佳话。这种“让”不是软弱,而是格局;这种“和”不是妥协,而是智慧。这正是我们道教倡导的“以和为贵”、“道法自然”的生动体现。

在新时代推进道教中国化的背景下,在习近平文化思想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我们更应把这种“和文化”的内涵融入到自身修持与社会实践中去。作为安徽道教界的一员,我们应当从六尺巷的故事、从“上善若水”的精神中汲取营养,将“和”作为我们日常修行的根本,将“善”作为服务社会、教化人心的方向。

具体来说,我们要做到三点:

第一,内心有“和”。

我们修道,先修心。要以“清静无为,虚怀若谷”的态度对待世事,不为名利所困,不为私欲所扰,做到内心澄明、心境和悦。

第二,行为守“和”。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以身作则,倡导谦和礼让,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要以“和文化”为引领,积极参与公益慈善、生态环保、社会服务等事业,真正做到“济世度人、利乐有情”。

第三,传播促“和”。

我们要善于讲好安徽道教故事,弘扬道教“和文化”精神,把像六尺巷这样体现中华民族宽厚包容、邻里友善的优秀传统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引导信众和社会大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和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

道教讲求“天人合一”,追求万物和谐。今天,面对社会发展带来的多元多变,我们更要以道教“和而不同”“柔而不争”的精神,积极参与社会治理,促进人心和善,推动社会和谐。

各位同道,千百年来,“和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根脉,是我们道教立教安身的文化基石。让我们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六尺巷虽小,却映照出中华民族宽广的胸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不仅是一段历史的记忆,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在新时代的征程上,让我们铭记六尺巷的故事,将宽容与和谐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共同营造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环境。

从六尺巷故事汲取智慧,从“上善若水”精神中寻找力量,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践行者和传播者,为推进道教中国化,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我们安徽道教界的力量!




Copyright©2022 安徽省道教协会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2022014832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皖(2022)0000002 皖公网安备34010302002412号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蒙城北路正丰写字楼3楼

电话:0551-64269152

邮箱:ahsdjxh@163.com

网址:www.ahsdjxh.org.cn

扫一扫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