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学习我深刻感悟到“和文化”的当代价值更如明灯,照亮传统思想与现代社会的融合之路;在桐怀潜县委第一次代表会议旧址和大独山烈士陵园的红色教育活动中,革命先辈以生命铸就的精神丰碑,更让我深刻体悟到:爱国爱教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与党同心、与国同行的具体实践。
一、从六尺巷“和文化”到道教“和谐共生”思想的政治内涵与时代价值
六尺巷“让他三尺”的故事,不仅是一段邻里和睦相处的佳话,更是中国“和文化”的核心价值——和而不同,和谐共生的体现,也是“以和为贵”处世智慧的生动诠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六尺巷时的重要指示:“六尺巷体现了先人化解矛盾的历史智慧,要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场所,发挥好中华民族讲求礼让、以和为贵传统美德的作用”,为我们传承发展“和文化”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道教作为中国的本土宗教,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蕴含着丰富的和谐共生思想,与六尺巷体现的“和文化”形成奇妙的思想共鸣。
《道德经》的“中和之道”构成了道教和谐思想的核心框架。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段看似玄奥的文字实则揭示了宇宙生成与运行的根本法则——万物皆由阴阳二气相互作用、达到和谐状态。这种和谐不是静态的平衡,而是动态的、充满生机的状态,如同六尺巷故事中张吴两家从对立走向和解的过程,正是阴阳调和的生动体现。老子进一步强调:“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知道和谐就能保持事物常态,知道常态就能保持明智,这与六尺巷所彰显的“让他三尺”的处世智慧不谋而合,所体现的“谦和礼让、知进退、和为贵”的精神,也与道教中和文化中倡导的“不争”“无为而治”有着紧密的联系。
“不争”并非消极避世,而是在面对利益纷争时,能够克制私欲,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待,避免因过度追求私利而引发冲突 。“无为而治”也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过度干预,顺应自然规律,让事物在和谐的状态下发展。在六尺巷的事件中,张英没有利用权势去强行解决问题,而是通过劝导家人的方式,让矛盾自然化解,这便是对“不争”与“无为而治”的生动诠释。而这种谦和礼让的精神,也与道教“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哲学思想高度契合。
道教“和谐共生”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具有高度的契合性。《道德经》中“知和曰常”的哲学命题、《太平经》“中和之道”的社会主张、《度人经》“齐同慈爱”的普世情怀,都体现了道教服务社会的政治担当和时代价值。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要深入挖掘这些宝贵的思想资源,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其在促进社会和谐、维护民族团结、推动文明交流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道教智慧和中国方案。
二、道教“和谐共生”思想的时代价值与具体实践
深入挖掘道教“和谐”思想,赋予“和谐共生”这一理念的时代价值,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推动社会和谐、促进文明互鉴,做到古今贯通,以实际行动积极履行道教的社会责任,发挥服务社会的功能,为社会和谐进步,凝聚人心,提升社会民众幸福生活做出贡献。是我们当代道教徒书写新时代下和谐社会新篇章共同的责任与使命。
在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大背景下,我们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推动道教"和谐共生"思想的实践创新:
首先,要将"和谐共生"思想深度融入宫观管理和建设之中。通过创建文化道观、生态道观,将传统建筑艺术与现代环保理念相结合,打造具有时代特色的道教活动场所。在宫观环境营造中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在宗教活动中彰显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融。
其次,要积极开展文明敬香活动,引导信众正信正行。通过制定文明敬香规范、开展环保宣传、推广电子祈福等创新方式,既满足信众信仰需求,又保护生态环境。同时要加强教义阐释,帮助信众树立正确的宗教观,抵制商业化、庸俗化倾向。
第三,要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践行济世利人理念。组织道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参与扶贫济困、捐资助学、敬老助残等公益活动,展现道教服务社会的责任担当。建立长效机制,将公益慈善活动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第四,要创新文化传播方式,讲好道教故事。我们可以借鉴六尺巷所承载的文化传播方式。六尺巷作为文化名片,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参观,其蕴含的文化内涵也随着故事的流传深入人心。我们道教界有着丰富的道教文化资源,可以通过创新的传播方式,如举办道教文化节、开展道教文化讲座和研学活动等,让更多人了解道教的“中和”文化以及其蕴含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使道教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三、道教“爱国爱教”思想的新时代做法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思想感情和行为规范,也是道教自古以来的价值追求和优良传统。本次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和清明祭扫烈士陵园活动不仅是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也是一次宗教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生动实践。
作为新时代道教徒,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化"爱国爱教"传统,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
首先,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的重要论述。通过组织专题学习、座谈交流、培训讲座等形式,引导道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深刻领会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其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不断增强"五个认同"。在宗教活动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引导信教群众正确认识和处理国法与教规、公民与信徒的关系。通过开展升国旗、唱国歌等活动,培养爱国情怀,增强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和法治意识。
第三,要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组织参观革命遗址、纪念馆,学习革命先烈事迹;举办爱国主题书画展、经典诵读会;邀请老红军、老战士讲述革命故事。通过这些活动,让爱国主义精神在道教界深深扎根。
第四,要引导信教群众紧密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发挥道教界代表人士的桥梁纽带作用,及时反映信教群众诉求,协助党和政府做好相关工作。在重大原则问题上立场坚定,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抵御境外势力渗透,维护宗教领域和谐稳定。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皖(2022)0000002 皖公网安备34010302002412号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蒙城北路正丰写字楼3楼
电话:0551-64269152
邮箱:ahsdjxh@163.com
网址:www.ahsdjxh.org.cn